我國歷史上有許多流傳千古的“清廉詩”,這些詩大多為頗有文采的官員所作,其中不乏清官良吏。他們淡泊自律,清心直道,常賦詩明志,充滿正氣,為后人傳誦稱道。
坦陳為官事項。唐朝詩人白居易做官比較廉潔,他曾任左拾遺,位雖不高,職在諫言,于此他堅守本分,主張“有闕必規,有違必諫,朝廷得失無不察,天下利病無不言”;他關心民瘼,常以詩訴民聲,留下了《觀刈麥》《賣炭翁》等經典詩篇,訴說百姓生活艱辛,揭露社會弊病。白居易還有一個習慣,就是每逢職務變動時,都要將自己的收入或財產悉數賦詩“公示”。初出仕時,他任秘書省校書郎,即負責官署公文、書籍校對的官員。他作詩說:“幸逢太平代,天子好文儒。小才難大用,典校在秘書……俸錢萬六千,月給亦有余。”不久,白居易升遷左拾遺,薪俸相應提升,于是賦詩曰:“月慚諫紙二千張,歲愧俸錢三十萬”。兼京兆戶曹,賦詩曰:“俸錢四五萬,月可奉晨昏。廩祿二百石,歲可盈倉囷”。貶江州司馬,又賦詩曰:“歲廩數百石,月俸六七萬”。接著,外派到蘇州任刺史,賦詩曰:“十萬戶州尤覺貴,二千石祿敢言貧?”后重回京城,再授賓客分司,題詩:“俸錢八九萬,給受無虛月。”晚年官至太子少傅,他在詩中說,“月俸百千官二品”。回到洛陽履道里頤養天年時,還領到了一些“養老金”:“壽及七十五,俸占五十千”。臨終前,他又展示了一下他的家產:“先賣南坊十畝園,次賣東郭五頃田,然后兼賣所居宅,仿佛獲緡二三千”。把自己各個階段的俸祿或財產寫出來公示于眾,體現了白居易別具一格的為官坦蕩之處。特別值得一提的是,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期間始終清廉自律,“三年為刺史,飲冰復食檗”,過著清苦的生活,他先后疏通六井、筑西湖湖堤,為當地百姓做出不少政績。
闡明廉潔心跡。“檢點行囊一擔輕,京華望去幾多程。停鞭靜憶為官日,事事堪持天日盟”,這是明朝蘇州知府況鐘一次任滿赴京時寫的一首詩。況鐘曾三任蘇州知府。他到任后,清廉正直,重士愛民,嚴懲貪官,平反冤獄,興辦學校,被蘇州人稱為“況青天”。當其卒于任上,吏民聚哭,為之立祠。清道光年間,湖南善化人蔡信芳任陜西蒲城知縣,他清廉勤勉,頗有政聲。離任之日,百姓攔道挽留,蔡信芳寫詩相贈:“罷郡輕舟回江南,不帶秦中一寸棉。回看群黎皆有愧,長亭一別心黯然”,表達了自己的一片清廉之心。
直言拒賄態度。明代有位叫吳訥的監察御史,素以清正廉潔、剛介公正著稱。一次他巡察貴州,在返京時貴州都指揮使司、布政使司等官員都前來送行,并贈送百兩黃金作為路費,以求吳訥向上美言,被吳訥拒絕。等吳訥啟程后,貴州地方官員又派人拿了這百兩黃金鍥而不舍追到夔州,吳訥還是拒收。看到送禮人仍不死心,吳訥取來筆墨,當場在包著黃金的封盒上題詩一首:“蕭蕭行李向東還,要過前途最險灘。若有贓私并土物,任他沉在碧波間。”意為他帶著輕便行囊從水道而歸,因為心中坦蕩,前方的水急灘險也無所畏懼,如果攜帶了貪贓之物或土特產,就寧可沉在這碧水清波中。吳訥的嚴詞拒絕讓送禮者惶恐而歸。
勸諭清廉為官。北宋名臣包拯清廉公正、不附權貴,曾賦詩《書端州郡齋壁》,“清心為治本,直道是身謀。秀干終成棟,精鋼不作鉤。倉充鼠雀喜,草盡狐兔愁。史冊有遺訓,毋貽來者羞”,勸諭為官者應有清廉之心,并批判譴責貪婪者不要給后人留下笑柄。明朝官員于謙為官清廉,兩袖清風,關心百姓,一生家無余財。他針對當時許多官員乘巡視之機搜刮錢財,回京后向上司送禮物的風氣,寫了一首《入京》詩予以諷諫:“手帕蘑菇與線香,本資民用反為殃。清風兩袖朝天去,免得閭閻話短長。”搜刮的危害,清廉的必要,民情的反映,勸諫的苦心,盡在詩中。
倡導儉樸家風。唐朝詩人韋應物,曾長期擔任地方行政官吏。大女兒出嫁遠赴他鄉時,韋應物沒有邀朋呼友大操大辦,只是為女兒賦詩一首《送楊氏女》:“永日方戚戚,出門復悠悠。女子今有行,大江溯輕舟。爾輩況無恃,撫念益慈柔。幼為長所育,兩別泣不休。對此結中腸,義往難復留。自小闕內訓,事姑貽我憂。賴茲托令門,仁恤庶無尤。貧 儉 誠 所 尚 , 資 從 豈 待周。……”詩中雖是表述父女離別感傷之情,但也表達了詩人提倡生活節儉的主張。南宋儒學大家朱熹為官清正,家風嚴謹,他辦了很多書院,卻沒有為自己置辦產業。朱熹晚年,生活極為清貧,“其齋舍無以避風雨”。在任秘閣修撰時,一次去看望他的女兒和女婿,不巧女婿沈蔡外出了,便被女兒留住吃飯。進餐時,見桌上的蔥湯麥飯,很是簡陋,女兒甚感不安和慚愧。朱熹便題了一首詩留給女婿:“蔥湯麥飯兩相宜,蔥補丹田麥療饑;莫謂此中滋味薄,前村還有未炊時。”沈蔡歸來,見岳父如此主張安于儉樸,備受觸動,隨即把該詩貼在壁間,作為修身齊家座右銘,潛心著述,授徒講學,終成南宋蔡氏九儒之一。
歷史上的清官廉吏留下了諸多自律奉廉的詩句,每一首詩句幾乎都伴有一個生動的清廉故事,皆是詩心與廉心的相碰相融,給后人留下了深思和啟示。
(來源:學習時報 )
上一篇:沒有了
下一篇:清風 | 以樹為師 以樹為友